改 革 現 行 教 育 體 系
---一個懷特海主義的視角
[美]費勞德/文 李大強/編譯
當前的教育體制已經限制了人類智慧和理解的發展,我們需要創造性地發展和應用懷特海的理論以改革現行的教育體系。
懷特海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啟動學生的心靈,如果缺乏這種清晰的觀念,教育體系的改革是沒有意義的。一種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改革必須指向以下目標:獨立而完整的思想;深刻而持續不斷的好奇心;思想的一貫性;尊重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嚮往新發現的、持續不懈的浪漫主義冒險精神;同情心;整體性思考;大膽挑戰已成定論的知識成果和文化預設的勇氣和決心;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性;學習者同時作為讀者和思想家;構想新奇的現象、關係和有序性的想像力。
在斯坦福大學圖書館門前,矗立著一尊羅丹的“思想者”雕像的複製品。思想者不是手捧書本,而是扶額沉思。懷特海認為,讀書與思考相比是第二位的,因為脫離了獨立的反思性的深入思考,讀書就蛻變為僵化的咬文嚼字。懷特海在哈佛時期的個人助理、美國哲學學會前主席亨利·S.倫納德教授曾尖銳地指出:“美國知識份子的毛病在於,讀書太多,思考太少。”
教育同時有兩個功能:把歷史上的文明遺產傳承於當代;培育下一代面向未來的探索精神。如果教育體系僅僅注重前者而忽略後者,學生接受的是被動的灌輸。用懷特海的話說,學生變成了“用教學素材填充的行屍走肉”,學生是填鴨式教育的犧牲品。真正給教育帶來生機的是第二個功能,讓學生成為探索未來可能性的積極的歷險者。好奇心是創造性的動力,教育體系必須培育學生的好奇心。唯有好奇心旺盛的社會,才能富於生機、活力、創造性和革新精神。
在歷史上,中國對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人民富於創造性和革新精神,對於中國人民在世界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懷特海曾做出意義深遠的評價。李約瑟關於中國科技史的巨著見證了中國古代科學革新和理智創新的恢宏和深邃。然而,在很長一段時期,中國人民的創新精神遭到了窒息和禁錮。在《科學與近代世界》一書中,懷特海深入思考了中國的這段相對停滯的歷史。
起始於20世紀中葉的中國社會變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是全球公認的事實。今天,已經沒有人稱中國人為“東亞病夫”了。然而,在取得這些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人在引領新的科學發現和創造深刻的新理論方面尚處於發展階段,甚至可以說剛剛起步。中國人在原創性研究和開創性革新方面有巨大的潛力,然而只獲得了有限的成就,在潛力與事實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這是中國的遺憾,更是世界的遺憾,中國應當對世界科學做出貢獻。
此刻,中國處於抉擇的十字路口。一條路是堅持目前的以模仿為主的方針,發展經濟實力;另一條路是恢復作為全世界創造、革新和發明中心的歷史地位。中國將選擇模仿路線還是創新路線,取決於是否能在教育過程中整合創造性的、綜合性的學習系統,培育和激勵學生深切體會學習的內在價值和學習本身的魅力。
這不僅是中國面對的問題。每個國家都需要發展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才能的方法。然而,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評價才能,而是開發創造力、綜合思考的能力和全面理解的能力。如果民族精神和社會意識中缺乏創造性的綜合性的學習,教育系統連同整個社會都會走向衰落或流於平庸。相反,如果創造性的綜合性的學習主導了教育體制,社會將會釋放積極潛能,為人類文明的創造性進步做出貢獻。
好奇心居於核心地位。偉大的科學家、哈佛大學的E.O. 威爾遜把好奇心稱為“最偉大的人類美德”。實際上,在一切複雜的生命形式中,都內在地本能地包含著好奇心。好奇心的強度在物種內部和物種之間有所不同,然而,活躍的好奇心對於一切複雜生命形式的生存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和教師體會未來發現的魅力,那麼在好奇心的旅程中激勵和引導學生是必不可少的。旅程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孤獨旅程,通過沉思和反省實現,例如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德布羅意創立物質波理論的過程。第二種是結伴旅程,形成一個協作梯隊,例如,懷特海和羅素合作完成了宏大的《數學原理》。第三種是開放旅程,由一支大規模的、經常是國際性的隊伍完成,例如,數以百計的科學家共同檢驗粒子加速器產生的資料;全球天文學家共同處理來自世界各地天文臺的資料;科學家協力研究全球氣象模型和環境條件方面的資料。教育系統應當為學生提供便利,使學生更容易加入這三種基本形式的旅程。最終,這三種基本形式會交匯在一起。
群體形式的旅程(第二種和第三種)有巨大的價值,但是我們也不能低估孤獨旅程的重要性,對問題的反復揣摩和推敲、對資料和概念的沉思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愛因斯坦曾說:“我不是聰明,而是在問題上停留得更久。”創造力、統觀能力、思想和發現的力度都表現在哲人的沉思之中,這是值得我們認真考慮的。
需要強調的是,在好奇心的旅程和發現的歷險中,教師可以而且應當成為學生的旅伴。教師可以作為嚮導,但是沒有必要扮演強者、領袖或權威的角色。實際上,學生只有擁有了自由,才能發現前所未見的迷人美景。
鑒別和培育學生的創造性至關重要。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創造性並不直接與考試成績相關,善於考試不能說明創造性。衝動、進取心、能力、好奇心、創造力以及懷特海所說的發現的“激情”,這些因素需要以多種模式培育和評估,不能單純地局限于應付標準化考試的技能。這不僅是中國教育體制面臨的問題,西方教育體制同樣陷入了對考試系統的過分迷戀,忽略了把好奇心和發現技能有機地融入教育體制的整體目標。許多國家的教育體制以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為核心,把教育局限於偏狹的領域,綜合智力和積極的好奇心沒有被當作教育系統的整體目標。
追求智慧的精神、挑戰主流預設的勇氣、提出前所未見的問題的能力、對孤立的現象和概念進行綜合和整合的素質、創造新答案的才能,這些正是教育體制必須強調的,在學生、教師乃至於人類家庭中,必須強化這些品質。無論年齡、性別、種族,都應如此。好奇心應當是活躍、積極而不可壓抑的。
懷特海指出了一種危險:“我認為,如果不啟動學生的興趣,教育在精確性方面不會取得多大成就。不幸的是,這是一個悖論:主動性的培養和知識訓練同樣重要,但是訓練很容易扼殺主動性。”創造性綜合性教育理論的核心就在於如何解決這個悖論。答案在於:變革教育的形式和結構,使研究成為整個教育過程中的(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一個重要部分。研究為教育過程提供新鮮的空氣,消解訓練造成的沉悶氣氛。把研究和訓練有機地統一起來,把獨立思考和吸收已有的知識有機地統一起來,這對於保持教育的趣味性非常重要。
需要強調的是,只有在創造性綜合性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習才會成為學生生命中的一個內在部分。懷特海指出,“內在”的愛不同於“內部”的愛。一個社會的創造性依賴於把學習的動機內在化,這需要自由地敞開好奇心和發現的浪漫歷險。“我們在無盡的好奇心的誘惑之下做出發現,因此我們才戰勝了自然的力量。”這是懷特海的總結。對學習的內在的愛,對知識和智慧的自由、強勁、無止無休的追求,這是全球共同體得以創造性地發展的前提。
我本人有一段印象深刻的經歷。在學習微積分時,教師把一個曾困擾數學家兩千年的基本問題交給我們,讓我們自行解決。我們用一星期的時間反復摸索,終於掌握一些基本技術。如果用傳統教育方法,這些內容也許可以用一小時學完,但是我們用了一星期時間。我們的探索過程一開始是令人沮喪的,但是逐漸令人興奮,最後是徹底的歡娛。我們體會到了學習已有知識的過程與探索新知的過程的差別。這是一個無價的收穫。
教育本身包含這樣一個目的:讓學生深刻地意識到教育是一個漸次展開的過程。學生必須瞭解的是:脫離了在問題共同體中的積極探索,發現和概括是不可能獲得的。
在啟動綜合性、創造性的思維方式以後,可以建立廣闊的視野,新現象、新關係和新秩序模式浮現於其中,而已知的現象、資料可以在更加一致的新概念和新原理之下得到解釋。創造性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是喚醒和培育人類的集體才智,開啟探索和理解的鮮活視野,賦予下一代突破主流理論和已知現象觀察世界的能力。
教育體制面臨同樣的問題。對標準化考試的強調造成了類似的社會基本結構變革。學生承受巨大的壓力。由於家長對學生的期望集中於考試成績,這又造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緊張。聲望、金錢、名譽、職位這些外在價值淩駕於內在價值之上,純粹的對學習的熱愛、好奇心的鍛煉、發現的喜悅、對學習的尊重,這些根本性的目的已被遺忘。這是對創造性的扼殺。我們的教育體製造就了大量在理智上貧困的成年人,其根源就在於忽略了研究型的學習和創造性綜合性學習。
教育體制需要進行新的改革。教育應當培養對學習的熱愛和發現的激情。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知識的增長,發現的激情不應減少,而應增強。在複雜而廣闊的世界面前,人類沒有驕傲的資格。人類的集體才智和知識無論多麼輝煌,都是有限的,而我們的無知卻是無限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連續文明,曾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今天,世界需要在諸多領域進行革新,需要重新啟動創造性、革新精神和勇氣。世界的創造性發展需要觀念的綜合、富於洞察力的新概括和更加根本性的發現。中國、印度以及其他文明古國的教育改革必將促進好奇心的解放、新發現的實現和智慧的增長。
我們不應低估中國和印度的理論創新能力。我們需要正確評價並喚醒東方的創造潛能。懷特海對此有敏銳的感覺。懷特海哲學強調過程、有機體、共同體和相關性;注重兩級融合,反對絕對二分法;注重開放性,反對封閉性;注重多樣性,反對單一性。這與東方的傳統思維模式非常接近。從懷特海主義的視角看,我們可以期待東方做出巨大的理論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