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Odyssey

後現代視野中的道德教育

 後 現 代 視 野 中 的 道 德 教 育

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高峰強 唐漢衛

   

    後現代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徵

   

    後現代道德教育是相對于現代道德教育而言的。現代道德教育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它在理性主義的思想支撐下,認為存在普遍的道德準則,人性也是共同的,道德教育在本質上不過是一個通過理性的計算和科學的控制使受教育者掌握普遍道德準則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使人按照普遍的合理性的道德秩序去行動。伴隨著現代社會的重重困境,人們也對現代道德教育的一些觀念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和思考,現代道德教育的基本主張像理性主義的道德觀、科學化的教育方式、用二元對立的觀點來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等。後現代既然是出於對現代性追求的全面質疑和反動,因而,從賴以支撐現代道德教育的形而上的大廈以至現代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和觀點都受到了後現代的批駁與嘲笑。在後現代視野中,現代道德教育的種種追求不僅僅是幼稚的,而且在其狂妄的野心後面暗藏著巨大的危險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因為真正的人在現代道德教育的實踐中可能會消失,整個世界也演變成為冷冰冰的無情的機器,教育最終成了合法的“屠宰場”。

    與現代道德教育不同,後現代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徵:首先,它消除了以往的教育、道德教育所具有的形而上學的終極依賴性,認為道德和道德教育根本不存在任何不變的基礎。

    前現代的道德教育主要以宗教為根基,現代道德教育則以理性來置換了上帝的位置。現代道德教育的前提是假定人具有抽象的共同的理性本質,道德的本質也是理性的,啟蒙運動的先驅康得認為,道德對人具有的“約束性的根據既不能在人類本性中尋找,也不能在他所處的世界環境中尋找,而是完全要先天地在純粹理性的概念中去尋找。”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先驗的思辨理性逐漸為科學理性所取代,“由於科學理性被認定是普遍合理的和惟一科學的,因而建立在科學理性基礎上的倫理價值觀也必然是普遍理性的。對此,現代倫理學家們似乎持有毋庸置疑的理論確信。”無論思辨理性還是科學理性,連同宗教基礎一起,它們都是以某種外在於人的抽象的東西作為道德教育的合法性源泉和唯一的評判標準。後現代主義則對這一標準本身的可靠性提出質疑,它認為現代道德和道德教育以一種非人化的普適性的東西作為支撐實在是一種形而上的獨斷與僭妄,應對這種終極的依賴性予以解構,應該高度弘揚人的創造性,看到道德的情緒化、隨機性、偶然性等非理性特徵。“道德是沒有原因和理由的;道德的必要性,道德的意義,也是不能被描述和進行邏輯推理的。” “道德現象在本質上是非理性的”。

    其次,消解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終極依賴性,則必然拋棄普遍主義的觀點,取而代之的是多元論的觀點。這樣,道德不再是普遍必然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人性也不是共同的和永久不變的,道德教育也沒有什麼固定的本質和規律可循,道德教育過程也就不再是精確的加工和控制的過程,而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變化和逐漸生成的過程。並且,在有關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不同的主張、觀點之間,不存在絕對的權威,各種各樣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和不可取代的意義,體現出來的是“本體論的平等”思想。再次,後現代道德教育反對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認為這種思維方式是與本質主義一脈相承的。在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相互的價值關係上,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強調的是支配與被支配、改造與被改造,客體總是為主體服務的。這種道德是一種奴役性的、個人主義的、人類中心主義的道德,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緊張和惡化,最終會導致人性的淪落、人的生存處境的艱難和世界的毀滅,強權政治、功利主義的盛行以及生態危機等都是明顯的例證。因此,後現代主義特別是建設性的後現代主義主張以有機的、共生的、生態的、主體間性的觀點來取代現代性道德和道德教育觀。

   

後現代道德教育的具體主張

 

    在上述思想指導下,後現代道德教育的具體主張主要有:

    在道德教育的目標上,它瓦解了現代性的完人理想和標準化的人格追求,粉碎了英雄主義的夢想,  因為沒有普遍的律令和共同的務必遵守的道德標準,也沒有特定的標準型人格,它提倡培養創造性的和批判性的人格,讓人學會自我創造、自我批判,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一切、面對他人,從此時此地的生存境遇中汲取精神力量,成為獨特的真實的自我。在教育內容上,後現代道德教育強調去中心化,認為人類中心主義、男性中心主義、種族中心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等為現代道德教育的二元對立邏輯所支撐,帶有濃厚的元敍事色彩和權威主義色彩,而必須加以改造,它要關注那些邊緣性的道德主

    題,讓各種各樣的聲音、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同台演出,強調它們只是類型的不同而絕非等級的差異。在教育方式上,現代道德教育以理性主義、主知主義為主要特徵,試圖從精神和肉體上對人進行統一性的規訓和改造,認為通過對學生實施理性的和行為上的訓練就可以使人掌握普遍的道德法則,成為有道德的人。而從後現代的視角來看,現代道德教育的方式仍然是對待物的方式,仍然是在強加給學生一套“世界是如此這般”的看法,仍然是粗暴的權威主義的做法。因此,後現代道德教育更主張“對話式”的教育方式,這種方式要求關注和尊重具體的道德情景與道德體驗,以平等交流、理解、關懷的態度來對待差異,在相互的批判、進入與啟發之中均有所生成和提升,“對話的本質並非用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將一種觀點強加於另一種觀點之上,而是改變雙方的觀點達到一種新的視界。”

    在師生關係上,現代道德教育體現出的是“主體——客體”的關係模式,這種關係模式不僅蘊含專制的危險,而且,它解決不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如何可能的難題,換句話說,它不是*正的人性化的模式。後現代道德教育提倡主體間性,認為師生之間應該、能夠構建起一種民主、協商、理解的夥伴關係,師生應該通過對話使自己的觀點和行為均有所改善、共同提高。總之,後現代道德教育從各個角度向現代道德教育的統一性、整體性、權威性和理性化開戰,從而給人們展現的是一個開放的、多元的、批判的、平等和對話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