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Odyssey

作為世界哲學的中國哲學:創造主義的八面觀

作為世界哲學的中國哲學:創造主義的八面觀

波士頓大學   孫格拉底

 

一.問題的提出

    我要提出的问题是:中國哲學中哪些方面可以滿足下列三重判准﹕一、具有永久的趣味,二、具有普遍的訴求,三、具有後現代的嶄新意涵,才堪入世界哲學之選?這樣,在永恆面觀照之下,我們才能高屋建瓴,更領略懷特海的名言:"對中國的藝術,中國的文學,中國的人生哲學,我們瞭解得越多,越佩服該文明成就的高度。”

    本文中的“中國”一詞不取其地理義、區隔義;二、“後現代”一詞不取其日曆義,而取其價值學義。如是,則既可免中國沙文主義之譏,又可免厚今薄古、時髦主義之病。我們向西方世界推薦什麼,絕不是因為它“中”;而是因為它合理(佛家謂之如法);更不是因為它“新”,而是因為它 “善”。

     “後現代”一詞,顧名思義,明標有別于“現代”、即不滿於“現代”(1450-1945)的種種思維及生活方式。顯然是種經過批評自覺,澈底省思,幡悟前非,而及時調整另作價值定向的一番嘗試,堪稱改過遷善的壯舉。

1996年“全球化研討會”召開于密蘇里州聖路易大學,與會者欧哲哈贝马斯,筆者業師美哲韓路易(Lewis E. Hahn)等,均一時之 選,對其重視可想。據理查德.莫爾喀斯特(Richard Mulcaster)言﹕“全球化乃是後現代主義的自然趨勢,後現代主義產生了文化多元主義,認為欣賞種種不同的文化可以提升我們的眼光,使我們更瞭解我們(所處)的世界。作為一項運動,它是大勢必然,且方興未艾,勁道彌健。”

     而針對傳統西方思想,尤其近代三四百年,所犯的謬誤,少有人比懷特海體認得更深刻,詮表得更明晰的。例如﹕惡性二分、價值漂白、單純定位、不信形上……等。任犯一謬,人類就得付出難以估量的血淚為代價。希特勒搞的A與非A(亞利安族與非亞利安族)對峙的惡性二分,就是名例。咱們五四以來胡適等人所搞的新舊二分、傳統與現代對峙、澈底決裂,不也是異曲同謬嗎?再看科學研究,以客觀為名,搞價值免談。結果,客觀性未得到,先得了價值色盲!在教育上、對青年心態上造成的惡果,實不亞於惡性二分!

     欣聞柯布教授提倡西方大學教育革命,實現「懷特海式的大學」理想。旨哉斯言!筆者願意在此指出﹕懷特海式的思維與中國式的思維,像孿生般地高度相似。既非偶然,亦非巧合﹕懷氏本人充分自覺,在《易即體》中固自承不諱,在《科學與近代世界》中更恨所知不足;李約瑟在《科學與文明在中國》卷二,更明言,經由萊布尼茲《單子論》,懷氏受過道家《莊子》的影響。他那部曠代巨著《易即體》(應作Process as Reality),雖然 副標題﹕《一篇宇宙 論論文》,但若只把它當作一部宇宙論來看,則未免太小看了它。懷氏明言﹕觀態之道德性與觀態之普蓋性,息息悠關,密不可分;重要的是,我們該怎樣化私利為公善,融小我於大我。

     懷特海的宇宙論就是一部倫理學的變奏曲,《易即體》,借盧梭形容柏拉圖《理想國》的話說,更是一部教育學上的傑作;也是教育哲學革命的奠基工程。通常以為科學的基礎在數學(至少一部分);數學的基礎在邏輯(羅素、懷特海);邏輯的基礎在語言(維特根斯坦);語言呢?只有懷氏說得妙﹕一套完美的語言正等待著一種完美形上學的完成!不在人性上提升,後者怎麼完成呢?並非你吃什麼,就是什麼;而是你是什麼,才知什麼。你是什麼?一項教育函數﹕f(e)!

     胡塞爾所謂的純粹意識、中心意識、交互主體性,佛家所謂的本心(明心見性),儒家所謂的明明德(明其明德),新儒家陽明所謂的一任良知,……在識見上,中西豈無相通!威廉.巴瑞特說,懷特海和海德格都有志一同﹕要改正西方思想所犯的一樁大錯;雅斯贝尔斯承認得更爽快,他說,西方思想早已走進死胡同,非向東方問津不可!在這種歷史脈絡之下,我們反倒應該捫心自問﹕一旦人家誠意問津於咱們,咱們拿什麼答對!

     鑒於上述種種情由,筆者不揣固陋,略陳管見,獨標创造主义,八相輔翼,粗備藍圖﹕蘊涵一套價值中心本體論、不二超二的方法論、健動不息的宇宙論、知行合一的實踐論、參天盡物的明性論、價值實現的目的論、直觀體驗的認識論、萬有旁通的宗教論、氣韻生動的審美論。

     這樣,我們面對西方友人的誠意問津,總算多少可以據實答對了。

 

二. 怎樣為中國哲學精神一字點睛?

     中國哲學界的資深學者陳榮捷教授,在其《中國哲學資料書》中,開宗明義說:"假若用一個字來形容全部中國哲學思想史,那就是人文主義。"筆者恐怕該字是不夠的,因為它有類無屬。試問它與古代希臘的人文主義(赫拉克利圖斯、普 羅泰格拉斯、蘇格拉底)何殊?後者涉及人物對峙;另一方面,它更與文藝復興以來近代歐洲的人文主義何異?後者涉及人神對峙。陳教授,當然明白明確限制的重要,接著說:"並非否定神權至上的那種,而是宣表人天合一的那種。這種意味下的人文主義,有史以來,一直支配著中國思想。"1971筆者南伊大博士論文中另鑄新詞"創造的人文主義"以狀之;今天,倘若甯取單名,建議最好用“創造主義”。中國哲學的根源概念就是“創造性,確言之,“賡續創造性”,古雲“生生” 。

 

三. 創造主義或生生主義﹕ 舊名詞,新思維

     約一世紀之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及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稱“實用主義”是新名詞,舊思維。最近,另外一位偉大的美國哲學家韓路易,更進一步指出:詹姆斯也許未必充分明白,它卻通乎六世紀時的中國儒道兩家思維。我們可以放心地定調說:創造主義,啟自以大易為活泉的儒道思想,在今天的世界,可以稱為是"舊名詞,新思維"。作為一套基型體驗形上學,易經思想充滿了永久的趣味,普遍的訴求,和後現代的意涵。今天如此,以後亦然。全部一套中國哲學傳承,在宗旨上,在主題上,都是一大創造的人文主義傳統,簡稱創造主義,或生生主義。它從遠古以來,持續穩定發展,深受宗教託付、天上原型、大中象徵意符的精神鼓舞,厚植于創造性原理為範疇總攝概念,演變為種種分殊思潮,如儒、道、墨諸家等,繼之更與大乘佛學中相契思想結合,共流並生,奏高潮於新儒家(含唯實主義、唯心主義、自然主義三態)。

   筆者獻身比較哲學學習研究四十年,過去不揣翦陋,曾從全球性的透視,掃描中西思想相契境界與視野,破土揮鋤,略進棉薄,粗有斬獲,例如﹕中國形上學之於懷特海;中國哲學人性論之于謝勒;中國美學之于裴伯;中國過程思想之于哈特肖恩與柯布;中國儒家明性論之于雅斯貝爾斯;佛教唯識論之于胡塞爾現象學等。這些比較研究的發現,使我們深信,在豐沛的中國哲學傳承中確有許多層面具有永久的趣味,普遍的訴求,與後現代的(重要)意涵;尤其創造人文主義,以生生原理為價值核能中心,全方位輻射,八向展開,旁皇四達:。更深信,在促進以超二、旁通、價值、整合為宗旨的後現代、全球化新思維的大業中,它應百尺竿進,責無旁貸地作出更偉大的貢獻。茲謹勾勒舉要,提供下列八面觀,聊備參考,以實所言。中國的創造人文主義﹕

     (1)在宇宙論上,對宇宙採取一套動態的過程觀,視創造性為真際,或趣言之,視生之又生的創造性、為真而又真的真實性。義據:易即體,生生之謂易 。

     (2)在本體論上,採取一套價值中心的本體論,視價值或善為實有(即實易)之根源,生命實現之過程即價值實現之過程,邁向至善為鵠的,通乎德日進所謂的奧美珈點,或尼可萊?哈德門所謂的價值理想主義。義據:即用顯體,大化流行即是仁體彰露至善發顯,參天地,贊化育,位萬物,致中和,止至善。

(3)在方法論上,采綜合取向﹕尚綜會、而斥二分,雖辯證、而無悖情理。   

     故可兼免于黑格爾 式的形式刻板性(懷特海譏為幼稚兒戲),與馬克思式的過重辯證傾向,過分強調矛盾、反對、與衝突,以致貶抑了和諧對人生的重要性,遑論廣大和諧?

     (4)在知識論上,尤其在認知法式上,重直觀體驗,甚於概念理論;更以體驗作為了達真理與意義的不二法門與判准。

     (5)在力行哲學上,充滿了實踐精神,尤其儒家,強調知行合一;更如唐君毅教授所謂,"隨處體認天理"

     (6)在實存哲學上,充滿了實存精神。“實存”一詞,借自雅斯培。據雅氏看來,哲學即永恆哲學;哲學化的活動,不外明性。在中國哲學傳統中,自孔子以來,明性問題成為儒學主流大家的一大宏旨。義據:《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孟子》﹕“盡心、知性、知天”;《易傳》“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7)在宗教信仰上,西元前十二世紀起,即采萬有通神論,與萬有在神論屬孿生立場﹕以創造性為究極關懷(田立克),不視神為造物者人格神、而視神即創造性之本身充體呈現為宇宙大全整體,澈上澈下,無乎不在。為比較對照計,請注意萬有與神之關係:泛神論視之為一種同一關係(All=God)﹔萬有在神論視之為一種涵包關係(All?God)﹔萬有通神論則視之為一種旁通關係(All?God)。神性體既無限,用則何窮?即用顯體故。萬有在神論,為傳統人格有神論與泛神論之綜合;萬有通神論,則為泛神論與萬有在神論之綜合。大哲方東美教授,恨無適當名詞,藉以確切詮表古代中國民族之宗教立場及情操,而于泛神論與萬有在神論二名之間、徘徊猶豫者久之。甚矣,立名之難!

     (8)在美學上,中國哲學家論藝術及美,皆采氣韻取向。自五世紀謝赫立說以來,“氣韻生動”便成畫論之大本大法。然亦猶德語Geist一辭,無論直譯意譯,均不可翻。名作家林語堂氏在《中國藝術理論》列舉七家之說,從錫昂到賓榮、馬奇等(from Osvald Siren to Lawrence Binyon and Benjamine Marcht),無 一當意者。然而,很幸運地,美國脈絡主義大師裴伯(Stephen C. Pepper)的美學著作,尤其1936《美感特質》一書,卻有高度巧合,曰“vividness of quality”。觀其為普林斯頓大學饒磊教授 《中國畫論原理》所寫書評,足透消息﹕“最後的總體印象是,根本原理都是普遍一致的。對我個人而言,宛如在中國一個氣字,一眼發現平生以英語講授的若干原理,尤快何如之!在美洲我們對氣(韻)也可大予發揮。”

     尼采嘗戲稱康得是身居皇堡的偉大華人。綜觀上述八面,我們不禁認為對他那句戲言,忽者不智。總之,時處今世,偉大的華人豈限皇堡一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