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Odyssey

中國文化風終於吹進美國主流媒體

中國文化風終于吹進美國主流媒體

 

 

  美國的媒體就象一支晴雨計,它向世人展示出美國人對某件事的好惡,也象一支溫度計,表達了美國人對一件事的熱情程度。從這個角度看,觀察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內容,就可以了解美國一般民眾對中國的觀感和認知。

     上一世紀,美國的主流媒體甚少報道中國的事情,除非他們認為有什麼可以值得批評的東西。

     因此,美國人根本無法從美國媒體了解中國,偶爾出現一則簡短的報道,大都是負面的消息。而且都是有關中國與美國在意識形態上沖突的消息。

     在這種情況之下,一般民眾對中國的了解甚少,僅有的一點印象,也是不好的。許多美國人甚至認為中國人還在戴瓜皮帽.穿長衫,即使好萊塢也不例外,電影中的中國人都講廣東話,比起中國人對美國人的了解,簡直有點不可思議。

     俗話說,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話用在國與國之間的人民交往也是一樣的。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不但成為世界的加工廠,也成為下一個發達的市場,吸引了世人的注意。反映在美國的主流媒體上,首先是從兩年前開始,中國的新聞出現在財經版上。

     由于中國概念股和基金是過去兩年華爾街成長最大的部分。因此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新聞就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了。不過即便如此,并不表示一般的美國民眾就開始對中國有了更多的興趣。

     大約從去年開始,美國的主流媒體開始有大篇幅的有關中國的正面報道,但報道的著眼點仍然是中國與外部的關聯。以全美第四大報的洛杉磯時報為例,去年曾有幾篇有關上海的報道,但卻是從臺商在上海的經商和經歷作為著眼點。到了今年,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美國的主流媒體開始出現發自中國,旨在報道中國文化生活的文章.比如全美第一大報今日美國報就在中國年的年初一,大幅報道了北京新年的各種觀察。這可以認為是美國人民開始真正有興趣認真看待中國的一個標誌。

     同樣以《洛杉磯時報》為例。從今年的621日至77日短短的十幾天之中,就在它的A版上出現了六篇長篇報道,內容大都是報道中國文化現象。

     例如621日,該報以頭版頭條,并用內頁兩整版的篇幅,報道了在中國紅透半邊天的大山的事跡。

     622日,時報在A版的第三頁以半版的篇幅報道了北京的成衣自由市場的情景。尤其是對市場中顧客與業主相互砍价的事津津樂道。

     624日,時報也是在A版第三頁上,以半版的篇幅報道中國剛推出的系列片《非常6+1》。除了詳細報道該劇的攝制外,還將它與美國走紅的《美國偶像》進行對比,并認為《非常6+2》是《美國偶像》的東方版。

     73日,時報以頭版轉內頁兩版的方式,報道了中國正面臨一個新的代溝問題,文章以聳人聽聞的題目《中國新的文化大革命正困擾老一代人》來吸引讀者目光,而內有解釋,正在擔心的老一代人正是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那一代人。報道內容大多集中在新的青少年群體所發生的問題,對中國讀者而言,并不新鮮,但對美國讀者而言,卻是聞所未聞。

     74日,時報在A版的第三版上,以半版的篇幅報道在中國正悄然興起一場飲食文化的革命。一些有識之士正在推動讓中國人少吃肉,尤其是少吃野味,多吃蔬果的運動。

     77日,時報在A版的第5版,整版報道了北京全聚德的歷史和現狀。文章一開頭就把老布希.阿拉法特.卡斯特羅.金正日這些不可能聚在一起的人名字排列在一起,原因是他們都在全聚德上用過餐!

     盡管以上報道中,還是用了美國人的觀察角度,但報道的宗旨卻是在認真向美國人民介紹中國現在的文化情況。這些報道已經基本上脫離了政治意識形態,可以讓美國讀者了解真正的中國。

     其實,這些報道所報道的事,中國的對外媒體也作過,但卻不見得有報道的效果。原因是時報的文章完全是從普通美國人的角度和立場出發了報道。更能抓住美國讀者的心。

     比如在報道全聚德時將老布希總統與美國人公認為美國的敵人的名字排在一起,來吸引美國人對他們所不知道的全聚德。如果不了解美國文化,是體會不到其中的強烈效果的。

     中國媒體在對外發報道時,如果能借用此法,效果就會更好。這點海外的華文媒體做得就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