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Odyssey

走向后现代的生态文化

走向后现代的生态文化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裴 勇

 

    當前,世界處於轉型期,人們期盼著一種新的全球文明的出現。而一種新的全球文明無疑需要一種新文化的培育。這個新文化應該是代表世界未來發展的先進文化。她既不是“全盤西化”、也不是“全盤東化”、既不是全盤“歐化”、全盤“美化”,也不是全盤“黃化”、全盤“綠化”。因爲,世界各種文明沒有一種文化是完全適應未來世界發展的純粹的先進文化。新的先進文化必然是一種南北互補、東西合璧的新型文化。這實質上是一種後現代的文化。

    長期以來,由於西方物質文明的極度發達,人們一度産生錯覺,認爲西方文明或文化整體上都是最先進的文化,一個落後國家若想變的發達和強盛就必須全盤西化,甚至制度、文化和宗教都要無一例外地移植過來。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偏頗的、缺乏依據和普遍的意義。現代化並不絕對需要西化。一個非西方的國家可以不通過全盤西化達到現代化.如果說現代化與西化還存在著一定的關聯,那么後現代化則與西化毫無關係。現代化、西化這些用詞、現代化是否需要西化這些爭論,在未來建設後現代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已經成爲僵化落後的觀念、陳舊過時的話語。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需要特別注意避免落入現代化的陷阱、落入西化的陷阱。未來的社會,後現代化是其主要特徵。這個新社會需要一種生態的、平衡的、平等的、合和的新文化,她將兼收並蓄,集各種文明精髓之大成。她的建立和培育將是全球文明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礎。

   

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也可以稱作環境文化。進一步還可以將其分爲外生態(環境)文化與內生態(環境)文化。

    外生態文化主要指爲對治環境污染、生態危機而形成的主張人和自然、人與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主張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謀求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形態。

    內環境文化指爲對治精神空虛、心靈污染、心態失衡而形成的主張重視精神調節、保持心理平衡健康、不斷謀求自我精神提升和超越的文化形態。基於人與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的世界觀,基於心物不二的對世界的思維和認知方式,內生態文化和外生態文化並不存在一個嚴格的區分,從廣義上講,我們可以用生態文化一詞,概括這兩層含義。

    歐洲工業革命以來給世界造成的生態危機催生了今天的生態文化。世界上不乏一些有識之士一直在從不同的角度大聲呼籲要建立生態(環境)文化。國際上一些綠色和平組織、民間團體很早就已開始呼籲建立生態文化。發展中國家有關人士也一直在思考提倡建立一種環境文化。

    最近,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會長潘岳先生撰寫了一篇《環境文化與民族復興》的長篇文章,系統闡釋了環境文化的深刻內涵。他指出,“凡致力於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係,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型態,即是環境文化。環境文化是人類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思想觀念領域的深刻變革,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層次上對自然法則的尊重。”“因其核心是一種生態文明,環境文化即是今天的先進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的生態文化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佛家提出的“緣起”和“依正不二”的思想,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思想。他們均主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也非外於人的存在物,人與自然間並無絕對的分歧和對立,而是互相聯繫、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人要服從自然規律。人的自我實現與自然規律和宇宙法則是一致的,人生理想就是人與天地萬物合爲一體,從而達到一種完滿和理想的境界,這是中國人文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標。人也只有順應天意,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中國很早就有自己的“生態文化”。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要想利用生物資源,必須注意保護,合理開發,反對過度利用。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既有豐富的保護環境的思想,也有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的法令,還有在把發展經濟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的做法。早在先秦時代,古人就規定春天不准砍伐樹木,夏天不准捕魚,不准捕殺幼獸和獲取鳥蛋;要根據氣候節令,選擇打獵、捕鳥、捕魚、砍伐樹木、燒荒的時間;禁止春天採集剛剛發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獸,禁止毒殺魚等等舉不勝舉。

    在內生態文化建設上,人們最常聽到的就是“心靈環保”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中國佛教界提出的。臺灣佛光山的星雲大師、法鼓山的聖嚴法師等,大陸的聖輝、學誠、濟群、聖凱等諸法師經常在各種場合不遺餘力地倡導心靈環保。爲了有效的落實心靈環保,創造祥和社會,佛光山星雲大師努力呼籲「三好運動」,即「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多次以心靈環保爲題進行專題講演,系統地闡釋如何進行心靈環保。他們還發佈了心靈環保宣言等。

    實現心靈環保、建立內生態文化甚至比建立外生態文化更爲重要,但人們往往能夠注意到外環境保護,卻容易忽略心靈的環保、保護內在心靈的環境不受污染。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只看到了需要國土淨,沒有看到更需要心淨,“心淨則國土淨”。

    提倡心靈環保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傳統正信宗教的複歸。但並不是簡單的回歸,是必須經歷一番深刻地檢討和反思後的創造性地複歸。當今世界的各大宗教和精神傳統都面臨著這個任務。目前全世界約60億人口約80%的人信仰各種宗教。但爲什么人們的心靈反而比過去更爲空虛,世界比過去更爲紛亂和不安寧。無非有三種情況,一是對經典的理解和解釋有問題,二是傳教(或傳播文化)的方式有問題,三是信仰者沒有真正理解宗教戒規的真正含義並嚴格遵守。實際上出現的與宗教有關的形形色色的暴力衝突事件都遠離了各個宗教的本懷。解決這些問題將對心靈環保的實現、內生態文化的建立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未來建立全球文明進程中的使命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王》),這個蘊含深刻哲理和寓意的經典表述所傳達的資訊,對於今日步履維艱、不知何去何從的世界發現新方向顯得尤爲重要,對於亟需優秀文化滋養的新文化的化生最爲貼切。現時世界仍處於建設現代化的現代社會,繼續沿著這個方向前行,人類文明將走向盡頭。未來新世界無疑將走向後現代化的後現代社會,建立並沿著新文化的方向,人類將如鳳凰涅盤般獲得再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與當今的後現代文化不完全等同,但卻天生地具有後現代文化的特徵和品格,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後現代文化具有更爲深厚的底蘊和更深隧的思想。在儒釋道思想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生態文化、中道文化、平等文化、和合文化的內容。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充分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不但對於正在謀求建設先進文化,走向民族復興的中國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在國際社會培育新文化、走向地球文明新紀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