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Odyssey

为现代教育把脉

为现代教育把脉

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副主任、美國過程研究中心高级訪問學者   鄒詩鵬 博士     

            

一、會議總體概況

    2003111日至4日,“過程思維與全球化時代的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美國洛杉磯以東風景如畫的克萊蒙大學城舉行。會議由美國過程研究中心中國部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跨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來自美國、中國、加拿大、奧地利等國家的60餘名學者與會,會議收到論文30餘篇。美國方面與會的知名專家包括:兩位著名過程思想家與後現代思想家:過程中心創會主任小約翰?柯布教授(John B Cobb, Jr.)、大衛?格里芬(David R Griffin)、著名後現代教育家、路易斯安那大學教授小威廉? 多爾(William Doll, Jr.),著名教育家、克莱蒙研究生大学教育学院资深教授里根(John Regan)、著名女性主義教育家、喬治亞Emory大學教授瑪麗?伊麗莎白·莫爾(Mary Elizabeth Moore,著名過程教育家、賓夕法尼亞狄金森學院終身教授喬治? 阿倫(George Allan), 勒灣大學人文學院前院長約翰·津瑞持(John Gingrich)教授,加州科技大學終身教授喬治·德佛(George Derfer), 加拿大過程教育家羅伯特? 雷格利爾(Robert Regnier)教授。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蘇州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天津師範大學、首都經貿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以及臺灣東海大學的20餘名中國學者參加了研討會,中國方面參加會議的知名專家學者有: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助理歐陽康教授、蘇州大學副校長任平教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跨文化研究所所長王柯平教授、政法學院院長楊富斌教授、華南師範大學哲學所所長陳曉平教授、美國過程研究中心中國部主任王治河教授、《世界文化論壇》主編樊美筠博士、華中科技大學鄒詩鵬教授、臺灣東海大學哲學系俞懿嫻教授,系主任陳榮波教授,天津師範大學政法學院院長王秀閣教授,首都經貿大學人文學院傅殿英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趙笑潔,鍾作英研究員。此外,旅美中國學者薑新豔、王蓉蓉、朱易,龍大瑞,嚴捷,美國《僑報》主任記者邱晨,鳳凰衛視記者吳君,《山行文化報》主編曾慶華,美國1370電臺王麗春等媒體代表也參加了會議。

      懷特海的過程教育思想與全球化教育變革

    柯布教授提交給大會的論文有一個醒目的標題:懷特海式的大學(詳見本版)。格裏芬教授則提出了幾種大學教育理念:博愛理念、民主理念和全球民主理念,並認爲,面向全球化的大學教育必須貫徹這樣幾個理念,以實現大學的社會責任(詳見本版)。

    加拿大Calgary大學教育學教授羅伯特? 雷格利爾(Robert Regnier) 則認爲,懷特海過程教育思想蘊含的創造性理念,在社會化教育層面本身就是全面面向民主社會的,而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在自由與秩序之間尋求某種平衡。

    著名懷特海專家,同時擔任北美中國物品公司總裁的費勞德(Ronald Phipps)先生指出懷特海過程教育思想的創造性維度對於人性的全面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教育既是在教育者指導下開發其創造性的過程,同時也是人在發現的樂趣中主動展開創造性活動的過程。

    蘇州大學副校長任平教授則基於懷特海的交互性主體概念提出了一種仲介客體說,即把交往理念及交往共識看成是各交往主體必須承諾的仲介,通過建立一種面對仲介的契約關係進行交往活動,對教育過程來說,這樣一種活動更有益於調動教學雙方的創造性。

    樊美筠教授特別分析了懷特海教育哲學中的整合教育思想。或許受惠於自己多年來的美學研究,樊教授特別強調美在整合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

    臺灣東海大學的俞懿嫻教授認爲,懷特海對現代教育只重事實、不重價值的理性主義與邏輯主義的批評是至關重要的,對於當代大學教育解決人文教育(港臺地區地稱博雅教育)與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矛盾具有重要的啓示價值。

    這裏,所有與會者都表達了對懷特海過程教育思想的高度重視。

  過程教育思想與當代美國教育改革

    美國教育界對其教育體系並不滿意,且多有抨擊,而懷特海的過程教育思想則爲這種批評提供了一種相當有益的思想資源。

    大名鼎鼎的後現代教育家小威廉? 多爾(他的《後現代課程觀》[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在中國已發行了4萬餘冊)認爲,當代美國高等教育的問題,就在於精神的缺乏,其根源在於過去的幾個世紀,美國一直由杜威的科學主義所統治,這種教育理念恰恰忽視了人的存在。多爾特別推崇懷特海的科學教育與人性化教育相統一的過程教育思想,指出應當將人性化、個性化教育貫徹到美國教育改革中,在教學中重視精神的自由實現過程,重視和保護複雜性,開發想象力、直覺或悟性。多爾特別希望能從東方教育傳統、特別是中國教育傳統中找到過程教育思想的源淵,並在全球化教育變革中有所貢獻。

    喬治? 阿倫(George Allen)教授在發言中指出,教育的第一步是基本技能教育,第二步是恰當的職業化教育,而第三步則是綜合性的大學教育。

    特倫薩? 蘭格麗斯博士(Teresa Langness)是洛杉磯市教育專案“全方位學習”的執行主任,(下接第3版)   (上接第1版)她介紹了 “全方位學習”(Full circle)的基本目的就在於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多方面都得到發展。她開發的這個課程已經在洛杉磯各學區實行了十餘年。最近剛因此獲得一個學術大獎。

    凱旺·葛優拉女士(Keyvan  Geula)是美國全球整合教育中心主任,她特別強調愉快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

    陳榮波教授也指出,快樂教育,不僅是教育技術的需要,而且老師本人也能真正在教學中感到樂趣,並真正分享到教育與科研的高度統一。

    當然,過程教育思想顯然不只是紙上談兵。實際上,它對今日美國教育正在産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會議期間參觀的幾所受到過程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影響的私立大學:洛優拉.瑪麗曼特大學(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 of)、勒灣大學(University of La Verne)、紅土地大學(University of Redlands)、克萊蒙研究生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以及同屬於克萊蒙大學聯盟的匹澤大學(Pitzer College)和其他幾所大學均受到過程思想不同程度的影響。

   

  懷特海過程教育思想與中國教育變革

 

    通過懷特海過程教育思想透視中國教育變革,顯然是本次會議的焦點問題。

    關於應試教育體制改革問題。王治河指出,目前中國通行的應試教育模式已成爲中國教育改革的嚴重障礙。王治河呼籲人們重視過程教育思想以及建設性後現代主義的教育觀。

    陳曉平所長更對近年來推行的3+X方案提出了批評,認爲中國中學教育缺少的並不是學科的數目和範圍,而是學生對自己興趣和特長的知識。

    傅殿英教授徵引懷特海對於現代 “無活力教育”批判,強調受教育者是充滿活力的有機體。

    美國中和實業公司總裁、洛杉磯學者嚴捷先生則認爲,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仍然是科舉制的延伸。奧地利薩爾茨保大學的弗郎茨? 雷芬特博士認爲應試教育模式實際上扼殺了人們的豐富個性與創造性,並且抱怨奧地利政府遲遲改變不了這一模式。過程研究中心約翰? 斯威尼(John Sweeney)博士則提醒人們注意應試教育所具有的客觀性價值。

    關於中國大學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係問題。許多學者批評中國高等教育體制難以實現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平衡。歐陽康教授在會議的總結性發言中特別提到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在融合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成功經驗,對此,與會學者産生了濃厚興趣。

    一些學者的發言主要集中在大學人文教育方面,其中,王柯平教授對於近些年中國大學越來越功利化和工匠化的辦學取向,表達了相當的憂慮。鄒詩鵬教授指出,中國大學目前的社會類課程體系對於大學生的個性化與社會化,並沒有産生應有功能。美國洛杉磯西來大學龍大瑞教授分析了國內外相關大學佛教教育的改革情況。

    這次會議的另一個熱點問題是關於中國上一個世紀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諸如大學合併、擴召以及産業化。歐陽康教授較全面地介紹了這一改革的背景、內容、方向及其意義;陝西渭南師範學院教授、克萊蒙研究生大學博士生張衛江客觀分析了這場變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後續效應。天津師範大學政法學院院長王秀閣教授指出,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強高校服務於社會的功能。西南政法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樊美勤教授則指出,片面追求大而全、並爲了這一目標而強行合併的作法是不可取的,中國大學本身就需要區分爲不同層次,這方面,美國大學的層次體系很值得中國高等教育界深思。

    顯然,這次會議提出了很多問題,這本身就是本次會議的重要成果。這些問題都是真實存在的,它們將引導著學者的進一步探討。毫無疑問,靠一次學術研討會是不可能將現代教育積重如山的問題全攤出的。人們期待著更多的中國學者關注這些問題,也希望引起國內教育界的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