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Odyssey

费劳德的中国缘

费劳德的中国缘

 

    [編者按]費勞德先生(Ronald  Phipps)系美國北美中國物品公司(China Products North AmericaInc)總裁,經商之餘,專治過程哲學,是著名懷特海專家。費勞德先生和妻子潘姆(Pam),以對中國友好而著稱.在過去的30年裏,他們不僅“進口中國貨”,而且積極投身中美兩國的文化交流工作。曾任西雅圖美中友好協會會長的費勞德,現系過程研究中心中國部顧問。爲去年北京 “懷特海與中國” 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成功,今年11月即將在美召開的“過程思維與全球化時代的教育改革”研討會,費勞德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顯示了內心深處濃郁的中國情懷。爲此,本報主編樊美筠博士日前採訪了費勞德先生。下面是這次訪談的記錄。   

     

    樊:費勞德先生,你和你的妻子以對中國友好而著稱,請問,是什麽促使你逆流而動,走向中國,親近中國?按我的理解,在70年代後期这样做是需要勇氣的的。

     費:此事說來話長。也許冥冥之中,我就與中國有緣。

    幾十年前,我還是一個學者,我的學術興趣主要集中在理論物理學和數理邏輯上。我曾經很幸運地成爲亨利 S·列納德教授的私人助理七年。列納德教授曾是懷特海在哈佛大學的私人助理,那個時期懷特海正在闡明他的過程哲學和機體哲學。通過列納德教授的導引,我的研究涉及到懷特海的過程哲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海森伯格的量子力學和宇宙大爆炸理論。

    這時,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支援下,我得到一個機會到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推薦我到北大的是著名的李約瑟先生。此事雖然最終因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而告吹,但卻引起了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

    20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和亞洲的關係變得比以前更糟糕。許多知識份子,也包括我,開始意識到,世界正站在核武器大毀滅的門口。中國正成爲這些關心的焦點。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及其社會結構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被皇帝們所控制;近代中國則受到帝國主義的欺壓,英國除了向中國賣鴉片之外,什麽也不能給予中國,爲此它甚

至不惜發動戰爭,迫使中國開放港口,從英國其他的殖民地進口鴉片。他們用鴉片來換取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

    中國人民爲從社會和經濟的不公正

中解放出來而奮鬥,爲此他們飽受長期的苦難。中國人民的所做所爲開始改變我們

的理解。

   

 

    儘管我們的政府欺騙人民,歪曲中國的歷史與理想,但中國人民的奮鬥不是孤立的。整個世界也正在爲從被控制、威脅和剝削中解放出來而奮鬥著。這具體地體現爲結束越戰、從沙文主義和各種偏見中解放美國黑人、印第安人和婦女的社會運動。中國人民的努力與奮鬥是其中的一部分。

    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美國-中國友好協會産生了。我很榮幸地成爲西雅圖美中友好協會的主席。我們的許多成員都是學者,但是沒有一個是中國歷史的學者,所以,我們利用美國國內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學習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在學習以後,我們到學校、教會甚至軍隊去進行演講。我們出版關於中國的動態性雜誌,擁有專門介紹中國的電臺節目。我們被中國所感動。我們想通過協會的努力,幫助克服兩國人民之間的疏遠。我們的目標是規範兩國政府之間的關係,促進永久的和平和鼓勵相互學習。我們相信,每一個國家都有有價值的東西,都值得其他國家學習與借鑒。

    我們也許能夠在改善中美關係方面做一點有意義工作。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對兩國人民的愛以及這樣一個信念:友誼比敵意,合作比疏遠,和平比威脅,相互理解比無知好。

    懷特海哲學則引起我對中國學術的興趣與關注。懷特海對20世紀理論物理學和宇宙哲學主要教條的大膽的和創造性的再評價在他的哲學著作《過程與實在》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現。這部著作提出,宇宙由過程和事件所組成。而過程與事件則處於共同體之中,它們在動態的相互作用中,具有無限的因果潛能。懷特海的過程思想非常接近東方哲學。因爲東方哲學也強調存在的變動性以及多樣性中的統一,強調綜合優於二元對立,強調遠,無限,整合和現實的有機性。我直覺到懷特海是正確的。東方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有它迷人的魅力。 

    從那時開始,我和我的妻子開始了我們漫長的中國之旅。我已經記不清,我到底去了中國多少次。三十多年來,我爲中國的巨大變化而歡欣鼓舞,也關注著中國在改革發展中所出現的新問題。

 

    樊:您是過程研究中心中國部的顧

    問,我聽柯布博士和王治河博士說,您這個顧問並非“顧而不問”式的顧問,而是“把自己無私地擺上”式的顧問。對於過程研究中心中國部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您公司業務如此繁忙,爲什麽如此鍾情這種“非贏利”的事業?

    費:如你所知,懷特海和中國是我的兩個夢想。過程研究中心,特別是過程中心中國部奇迹般地將我的這兩個夢想聯結起來。能爲她做點什麽,我感到很快樂。

    建立在懷特海哲學基礎上的“過程研究中心”(Center for Process Studies)在促進中國和西方過程思想之間的溝通交流方面是非常積極的。中心創會主任小約翰·科布博士(John B Cobb, Jr.)對此是不惜餘力的。

    過程研究中心中國部直接起到了一種橋梁作用。她現在已經成爲“過程研究

中心”的一個主要项目。中國部王治河先生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關健的角色。

   

    現在,主要過程思想家的一些著作已經被譯成中文並在中國大陸出版,這其中包括懷特海,柯布和格里芬的許多著作。

不僅如此,中國部還組織一些懷特海專家到中國的大學做演講,邀請中國的高級訪問學者到克萊蒙的過程研究中心演講與訪學。在這裏研究、吸收和分享過程思想。更多的相互交流项目正在醞釀之中,不久將變爲現實。交流的領域也正在從以前的哲學,神學、社會學、生態學、美學和全球化向生物學、理論物理學、心理學、宇宙學、經濟學和教育拓展。

    20026月,由過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價值文化研究中心舉辦的“價值哲學與過程哲學:懷特海和中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行。通過這一契機,懷特海的過程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産生了更深刻的共鳴。這意味著,雙方都將在這一交流過程中,展示出自己創造性發展的無限潛能。

    通過過程研究中心中國部主任王治河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兩個新的中國過程研究中心:北京中心(主任爲韓震教授)和武漢中心(主任爲歐陽康教授)],已于2003年成立。《中國過程研究》雜誌也即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於年內出版。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過程思想研究將在中國具有寬廣的發展前景。

   

    問:時下您正在幫助組織11份召開的教育研討會,屆時中外學者將聚集一堂探討懷特海的過程教育理念與中國的教育改革。您願意簡要地告訴我們的讀者中國部爲什麽要組織這樣一個會議嗎?懷特海教育理念的主要觀點是什麽?以及它在今天的意義嗎?

    答:今天,所有的有識之士都意識到,現行教育體系和結構一定要改革和深化。這就是我們組織此次會議的主要動機。

    懷特海的教育哲學在其內在含意上是動態的和豐富的。懷特海非常不滿於現代教育體系中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智慧的獲得的現象。對他而言,“被動地接收”会使理想凍結和遲鈍。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如果教育只是傳授已知的東西,那麽,這種教育是失敗的。

    教育應該推動社會轉向新的境界和超越知識現有的界線。懷特海所理解的教育,應該“始於研究和終於研究。”人類的大腦應該自由地去探究。大腦應該整合和創造性地發展知識。對於懷特海而言,綜合的和創造性的學習是教育哲學整體所需要的。如果宇宙是開放和動態的,我們的教育方式也應該是開放和動態的。

    社會需要的不是會考試的學生,而是創造型的人才。我希望這次會議將幫助現行教育體系向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的方向發展。引導學生踏上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之旅。如果這次會議能夠讓曆險的觀念深入人心,將學習看作好奇之旅,産生洞見之旅和發現的曆險,它將幫助中國教育在其社會和世界文明中做出意義深遠的貢獻。中國的成功反過來也將爲西方世界的教育樹立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