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眼界 走出唐人街—著名侨领张政权先生一席谈
[编者按:张政权先生系南加洲著名华侨领袖,美中友好促进会会长,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副会长。五月三日《世界文化论坛》主编樊美筠博士和编委曾庆华先生以及Lucky女士在亚洲商联采访了这个将大半生时光献给华人社团的著名侨领。下面是根据录音整理的采访录。]
本报:您是著名侨领,本报读者很想了解一下您的传奇经历,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张:传奇谈不上,经历却有一些。我祖籍江苏宜兴,出生於浙江玉环县,幼年在上海及重庆长大,1948年随家移居海外,分别在澳门﹑香港和台湾居住过,1959年随家移民美国加州洛杉矶,迄今已整整43年。回首往事真是感慨系之。
本报:在南加州侨界,甚至在整个北美和世界华人社群,您的知名度都很高。请问您是如何走上侨领这条路的?华人移民美国通常总是将经商致富作为首选,您所选择的服务侨界一路似乎很少有人走。
张:人生充满着偶然。想想很有意思。是的,我一开始打算走的也是经商之路。因此我在加州大学洛衫矶分校读书期间就和亲戚一起合开了一家中餐馆名叫--北京楼。北京楼的生意很成功。于是我又相继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和一间高级时装店,也都很成功。很赚了些钱。如果我沿着这个轨道一直做下去,现在或许成为南加州众多华人百万富翁中的一员。然而,因缘际会,命运却跟我开了个玩笑。使我放弃平坦的经商致富之道,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走上了服务华人社团这条路。
细思起来这也并非纯粹偶然。佛教讲“因缘”,有因才有缘。今天想来,我的性格就是那个“因”。我生性好动,以助人为乐。在抵美的第二年就被选为南加州中国同学会的副会长。北京楼餐馆自然成为开展各类联谊活动,交友,谈生意的大本营。我被当地政府聘请筹办美国西海岸留学生接待中心,并担任中心的负责人达5年之久。足迹踏遍洛杉矶。当时人们有一个说法,一个留学生若张政权不晓得,他肯定不住在洛杉矶。可见我对南加的留学生及华人有多熟。
“天道酬勤”,这样热心公益,四处奔波的结果也使我结交了许多朋友,结下了不少善缘。为日后在侨界的活动奠定了人脉。如当年蒋夫人宋美龄来美时,我被选为就地随员义务辅佐蒋夫人和她的代表团。蒋夫人非常满意,在访美结束时特意抽出时间接见了我,当得知他尚未婚娶时,还热心允诺帮他在台湾物色佳偶。
令我步向服务华人社团之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睹了华人社会与主流社会的孤绝。旅美华人虽然在经济上、科技上有所成就,但在政治方面成功的却是凤毛麟角。有感于此,我觉得自己有义务积极鼓励自己的同胞,放开眼界走出唐人街,去开拓更宽的领域,谋求更大的发展。
本报:几十年下来您的确践履了自己当年的誓言:踏足政界,为华人捍卫尊严。您不仅参与各种社区工作,而且还涉足于教育、福利、慈善、职训、教会、警政、基金等领域,为自己的同胞能够在美国站稳脚跟,并争得一席之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服务工作,与此同时也与美国主流社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拥有了许许多多上至总统下至议员的政界朋友。大大提升了华人社团的声望。可以说你几乎与华人社区一起成长的。说到华人社会,想知道对于美国华人社区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张:说这话可能要得罪人,但是我还要讲,华人社区最大的缺点是不团结。这方面犹太人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他们那里,老移民照顾,提携新移民,从生活到工作照顾的无微不至。这样荣辱与共就很容易抱成团。而我们中国人由于嫉妒心作祟,很难抱成团。心里面总希望别人比自己差那么一点,自己比别人强那么一点,否则便不舒服。这种心态实在是华人社区团结的拦路虎。南加州的华人有大约50多万人,华人社团从早期的100多个到今天已经发展到1000多个,数量上应该是不少了,如果能团结起来的话,会是一股颇为强大的力量,令美国主流社会不敢小视。可惜这些社团七零八落拧不成一股绳,有时还互相拆台。因为中国人都希望做头。
本报:对于您渴望华人精诚团结打进主流的拳拳之心我们感同身受,但从华人社团领袖方面讲是否也需要做一番反思与前瞻,作为一个老侨领您认为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华人领袖?
张:我觉得今日的侨社急需要一批有学识,有能力,识大体,有本事的人,当然操守也要好。他/她们的出现或许会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这种一盘散沙的局面。我觉得领馆在这方面可以做些工作。从现在开始着手物色,培养未来的侨领。对于那些有志于效力华人社区的高学历的专家学者和实业家给与特别的关注与培育。
现在在华人侨社一个可悲的事实是,许多高学历的专业人士很少参加侨社的活动。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侨领文化素质偏低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一个Ph.D(博士)坐在台下听一个只有国中水准的侨领在台上词不达意地高谈阔论那些老生常谈的时候,那种不舒服是可想而知的。将心比心,也就理解人家为什么不愿意参加侨社的活动了。人总渴望吸收些新的知识。没有哪个愿意日复一日地听老和尚念旧经。大胆引进,启用高学历人才,恐怕是未来华人社会必走的一步棋。当然光有高学历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激情和爱心,要有奉献精神。我相信这种人才只要用心找还是找得到的。
问:今天来美寻求发展的华人越来越多,做为老前辈,您对新移民有那些期盼和寄语?
答: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希望新移民能回归主流,努力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从前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批评是:住中国城,吃中国饭,讲中国话。死活不愿意走出唐人街。所以永远争取不到应有的权利,从而任主流社会宰割。
我一直坚持认为,中国人在美国,不能局限在当个铁路工人、洗衣工或者餐馆小老板的角色;中国人除了刻苦耐劳,也有非常卓越的智慧及优秀的才能,应该要激发出来,让主流社会肯定,在美国争取应有的尊严,在素有"移民的大熔炉"之称的美国发出自己的声音,显出自己的亮色。当然,今天情况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一个又一个华人市长,议员涌现出来。这都是很可喜的现象。但还远远不够。华人只有团结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关门闷头发大财既是不负责的,也是短视的。今天别人有事你不吭声,他日你遭遇不公谁会帮你?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以李文和的冤案为例,若非华人社团万众一心主持公道,他恐怕至今冤蹲大牢,难有昭雪之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克服华人孤绝的状态,回归主流,还需要下一番工夫。我认识一个新移民,他跟我讲他来美已经六年了,但至今没有交一个美国朋友,英语依然讲的结结巴巴。因为他所在的圈子都是中国人,连做生意的对象也是中国人。这也就难怪他的英语没有进步了。既然来到美国,怎么可以不好好学习英文?英语不好无疑阻绝了融入主流的通道。希望年轻一代新移民拿出卧薪尝胆的气魄苦练英文,扩大社交圈子,向主流社会挺进。跻身主流社会的华人越多,华人在美国的势力就越大,就越利于华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个道理也是不难想透的。
本报:谢谢您为华人社团把脉,很欣赏您“走出唐人街”的呼吁与践履以及大胆起用人才以繁荣华人社群的建议。我们《世界文化论坛》作为北美华人第一家文化报,其宗旨就是做沟通,联结华人的桥梁和纽带。希望能为团结,繁荣华人社会尽些绵薄之力。
张:我很欣赏贵报的宗旨,华人社群也十分需要这样一份够水准的文化报。希望《世界文化论坛》越办越红火。
本报:谢谢您对本报的嘱咐,也谢谢你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