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Odyssey

公共教育真的能价值中立吗?

公共教育真的能价值中立吗?

————一個後現代的視角

[]小約翰·B·柯布     曲躍厚 

   

    多元文化和公共教育密切相關。在邁向後現代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多元文化有賴於公共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其中最具前途的可能性是建設性後現代主義所勾劃的那種可能性,即每一種文化都認識到發展和變革的必要,以便使其自身融入新的多元文化,同時又盡可能多地爲多樣性留有餘地。

一、學校:文化適應的地方

     在任何一個社會,教育都是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嬰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既無資訊也無習慣,他們必須獲得資訊以適應文化的環境。每一個社會都以不同的方式提供這種教育,並把教育當作共同體生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整個共同體都在分享其傳說和儀式,並向人們傳授成功地生活下去的各種實踐技能。

     儘管學校作爲獨立機構的理由是需要傳授資訊和技能,但學校作爲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仍起著文化適應的作用。這種文化適應可以進入一種特殊的文化,但無論是否有意,它都可以進入更大範圍的社會。

    啓蒙運動使學校教育變得更爲重要。在美國,19世紀初就出現了一種面向所有人的公共學校運動。政府提出的普及學校教育的理想如今已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區成爲現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那一個世紀,美國的學校教育體系分爲兩個層次。公立學校面向每一個人,其職能是對一部分特殊的人進行文化同化。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儘管那個時期的大多數移民來自歐洲,但主要是來自歐洲的那些早期移民較少的地區。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而且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學校的任務是把他們的孩子培養成美國的好公民。

    這一目標要求他們的文化成爲“美利堅”文化,它主要是一種由英國殖民者確立的文化,天主教的移民則被設定爲一種邊緣的角色。“美利堅”文化是一種英國新教文化,即一種受到啓蒙運動、殖民經驗和革命經驗影響的文化。

     文化適應包括學習技能和交流資訊。問題是何種技能、何種資訊呢?最重要的技能是掌握英語,最重要的資訊是美國歷史及其文化的歐洲淵源。文化適應還包含那些可以在學校塑造並養成的價值和行爲模式。

    

     二,學校:市場適應的地方

     關於公共學校和高等教育的這種理解儘管沿續到了現在,但它們已經不再占主導地位了。如今,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被理解爲經濟的而非社會的和政治的。就當代美國社會的價值而言,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們在市場上大顯身手,而不是使之成爲好公民。高等教育的這種轉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快就發生了。由於戰前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私人或教會資助的文科藝術學院,到了戰後,它很快就變成了州立大學。州立大學通過爲各種特殊類型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培訓課程回應了市場需求,甚至研究型的研究生課程也在不斷適應市場的需求,它們的功能是爲市場上的領導崗位培養人才。

     然而,一直有一些運動始終在強調大學裏的一般教育,以便使學生接受某種非市場驅動的教育。這樣,文科藝術傳統便在高等教育中保留了一席之地。幸運的是,一些商業領袖已經發現,在管理中,那些受到這種教育的人比那些更具專業特色的人具有更穩固的能力。還有一種力量在抵制大學校園中占主導地位的市場取向。各種研究型的學科控制了研究生院,在這些學院中學習的職業目的往往是在學院和大學從教。大學(甚至包括其工作型和職業型的分院)中的大多數教師都曾在這些研究生院中學習過,都屬於其學科的行業協會,而且都完全適應了學科的思想。他們很想讓別人發現他們所傳授的知識在市場上是有用的,但他們的講授卻把學生引導到了所學的學科之中。這些學科中的某些研究被譽爲有助於商務和工業,於是學科帶頭人也有了市場領袖那樣的社會地位。儘管市場取向的公共學校便受到了某些限制,但爲學生準備就業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對公共學校和大學來說,主要的證明乃是必須爲市場而教育員工。

    

三、學校:價值中立的地方

     一百五十多年來,教育的職能是使移民的子孫接受一種以英國新教爲基礎的共同文化。然而,現在我們認識到,把一種文化強加給所有人是錯誤的,它阻礙了不同文化對整體做出其恰當的貢獻,並損害了那些爲了獲得教育並分有社會而被迫生活在一種異己文化之中的人的利益。

    這一過程的最初階段集中在宗教上。大多數公共教育家只是模糊地意識到,公共學校更偏重新教。另一方面,天主教徒已經在18世紀爲創立他們自己的學校體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猶太人也發展了他們自己的學校,或在他們入學的公共學校爲其子女開辦了輔助的希伯來語學校。猶太人、穆斯林以及後來的無神論者都對學校的基督教性質提出了抗議。他們在憲制的基礎上成功地論證到,公共資金不應被用來支援任何一種宗教。

    

     在過去三十年中,學校一直在致力於(但並不很成功)在其學生群體所代表的宗教價值中保持中立。隨著我們日益意識到更廣泛的文化價值也需要得到尊重,這種中立性的追求甚至變得更加困難。這種中立性徹底改變了教育的本質,因爲迄今爲止的所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文化適應,而且各種文化主要是通過其價值得到認同的。如果學校不傳播這些價值,文化適應就不會在其他語境中發生,這一要求正是在其他價值取向的機構(如教會)日益削弱的時候緊迫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的。

 

    四、教育價值中立的局限

    但是,旨在價值中立的教育的也产生了这样一個問題:它只致力於技能和資訊。它給人的印象是,這些技能和資訊是中立的,所以它們才可能、而且應該被融入每一種文化視域。但從一種後現代的觀點看,它們遠不是中立的。關於事實的教學也是和資訊的傳遞不可分割的。以自然科學的教學爲例,教師可能只想傳遞已經確定的事實,但對這些事實的闡述很可能有意或無意地告訴學生,我們生活在一個決定論的、處於運動中的物質的世界中。即使這個教師本人不贊成這種形而上學,但它卻構成了大多數高中課本的基礎。從後現代的觀點看,致力於這些事實可能會誤傳一些十分重要的問題。

    更寬泛地,致力於實現一種價值中立的教育恰恰傳遞了這樣一種觀念,即價值中立的教育是可能的和值得的。它增進了那些來自現代性(它已經被後現代主義者證明爲是錯誤的)的觀念,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了一個二分的即十分可疑的價值和十分確定的事實的世界。它不準備讓學生生活在一個後現代世界,而是將其想象力集中在嚴格的二元論上。

     這種傾向能夠被抵制而又不鼓勵那些來自霸權傳統的價值嗎?顯然不能。這也就是今天人類不得不面臨戰爭、核武、環境、能源諸多嚴峻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譯自小約翰·B.科布《後現代主義與公共政策》,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