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Odyssey

現代化的”圍城”及其超越

现代化的“围城”及其超越

-----兼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

华中科技大学  欧阳康

 

      摘 要:中国学术思想界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相遇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对于现代化的特别关注,但出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的关注又各有其侧重点。思路和方法。本文提出围绕现代化问题的“围城”与困惑,考察现代化的本来含义及双重价值特性,分析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并提出有关质疑,提出当代中华民族在现代化问题上反思与超越。

    关键词:现代化,围城,后现代主义,

      一、题记

      

      现代性问题曾经在我国引起过非常广泛的关注和非常热烈的讨论,近年来似有所沉寂。但现代化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改变,这就始终有一个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化,如何适速高效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尤其是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面临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方面的问题显得更加紧迫与突出。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纳入到全球化的背景和后现代主义的交汇中来加以定位,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国学术和思想界与后现代主义的相遇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背景,这就是中国与西方世界对于现代化问题的共同关注。然而,中国与西方世界对于现代化的关注又有非常不同的基础、视角和侧重点。西方学者生活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享受着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福祉与便利,也感受到它们所造成的种种严峻社会问题,由此而对现代化进行着反思与批判,甚至是破坏与解构。而中国学者则生活在一个追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他们感受到现代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巨大魅力,尤其是痛感落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确立起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的现代化却在现代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带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学者以至中国社会的特别关注。后现代主义也这是在这种意义上成为中国学界的一个关注重点。当我们以现代化和现代性为轴心来考察中国与西方、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时,我们有一种突出的感受,这就是现代化的“围城”及其相应的现实挑战与思想困惑。认识和超越这种“围城”,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可能为我们提供的有益启示。

      二、“围城”与现代化的“围城”

      “围城”来自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围城》中钱钟书描写了三、四十年代的一批知识分子,从海外留学回到中国所感受到的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尤其是他们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以及钱钟书先生以他独特的眼光对这种困惑的解答。《围城》中有两个关于婚姻的比喻,一个来自英文谚语,一个来自法文谚语。前者把婚姻比作一个黄金做的鸟笼,黄金鸟笼外面的鸟觉得这个黄金鸟笼好,拼命地想飞进去,而在黄金鸟笼里面的鸟却拼命地想飞出来。后者把婚姻比喻为一座城堡,一方面是城外面的人拼命想冲进城,城里面的人则拼命想冲出城。笔者于1996年在英国访问期间应邀到牛津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以“文化围城”为题做过一次讲座,谈了自己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一些感受,尤其是东西方之间的一些文化隔障与误解。最近,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这种“围城”的感受又有所强化,并尤其是在现代化问题上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客观分析,这种“围城”现象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说是随处可见。一方面是中国以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在尽最大的努力追赶世界现代化,加快发展自己的现代化,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希望及早成为现代化的国家。为此他们在思想上把现代化看作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发展方向,看作一种社会理想来加以追求。另一方面是现代化在西方世界已经成为批判的对象和攻击的目标。对于现代化的攻击有多种角度,一是来自后现代主义的各种具体思潮与流派,他们批判着现代性及其种种弊端,宣布着后现代社会与后现代文化的到来。① 二是来自社会性的反现代化运动,包括恐怖主义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破坏与攻击。美国9 .11事件后,一个美国学者在回答我的电子邮件慰问信时谈到,“9.11”事件既不是对纽约的轰炸,也不是对美国人民的轰炸,而是对于资本主义的轰炸,对于现代化的轰炸,是对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的轰炸。此种对于9.11事件的解读实际上提出了对于现代化的深度反思与批判,值得我们关注。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走入现代化与走出现代化的背反运动,也看到了建构现代性与解构现代性之间的剧烈思想碰撞。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种对于现代性的走出与走入、建构与解构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现代化的价值二重性

      从根本上说,现代化的“围城”根源于现代化的价值特性。现代化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创造活动,而这种价值又是价值非中立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运动,现代化有许多特征。我们大体可以提到如下方面。

    第一,现代化是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是一个理性化的进程。通常认为,现代化的思想源头应该追溯到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就其名义而言是要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实际上是要张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是要创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文艺复兴所针对的直接对象是中世纪政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及其对于社会生活的统治,要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对抗神权。那么人性是什么?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人的最高的本性是他的理性,而不是他的信仰;张扬人性,就是要宣传理性,以理性来对抗神性。因此,理性化是现代化的首要含义。

    第二,现代化是以张扬自然科学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大机器生产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业革命,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人们追求理性解放,解放理性去干什么?解放了理性去认识自然、去发展科学,去发展和运用技术,并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尤其是现代化大生产。大家都知道一个非常著名的电影,就是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在那里每一个人都变成了生产线上的局部,一个螺丝钉。但整合起来就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生产基础。如果说理性化是一面高举起来的思想旗帜,那么这种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基础。

    第三,以航海和跨国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革命,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工业生产不同于农业生产和个体生产,它生产的产品不是为生产者本身的需要而生产的,而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的。大生产要求有大市场,国内市场不够了就要开拓国际市场。应该说市场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也不是现代化所独有的,而是古希腊雅典时期就开始发展的。但现代市场是一种国际的市场,这种国际市场是随着航海探险和跨国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哥伦布发现北美大陆,开拓了资本主义的北美殖民地和北美市场。市场化是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第四,以生产社会化和服务规模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革命,是一个都市化进程。一个工厂、一个大学造就一个城市、一个都市。我们今天看到的纽约、伦敦、巴黎等大都市都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都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五,以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革命,是一个民主化的进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私有制要求与之相应的政治体制,这就要求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体制。在三权分立的总体格局下建构的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政治保障。民主化使资本主义个性得以保障,是现代化的重要政治特征。

    第六,建立能够保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律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革命,是一个法制化的过程。民主政治必须通过法律体制来保证,这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现代化还有其它许多价值要素,但以上六个方面是其中的基核价值方面,它们之间相互交织与互渗,构成了整个西方现代化的整体结构与现实基础。

    我们看到,以上六个方面作为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又同时具有两面性和多重性。尤其是如果不能对其加以必要的限制和有效的调控,则有可能造成新的自然、社会和人性问题,成为所谓“现代病”。例如,过度的理性化有可能压抑人的非理性,造成人的片面化。当代非理性主义盛行,与理性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的非理性的压抑和限制是分不开的;不加限制的工业化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单一化,造成巨大的资源与生态问题;过度的市场化有可能导致庸俗化,带来拜金主义的流行和巨大的贫富差距;没有节制的都市化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群居性生存危机,带来巨大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没有限制的民主化有可能带来社会的混乱,为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留下可趁之机;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则有可能降低社会生活的效率,忽视道德的力量,等等。也许应该说,正是以上诸多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中的尖锐凸现,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土壤。

   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质疑

    面对着现代化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过去我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了解多集中在以德里达、福柯等人所代表的解构性后现代主义(de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关注着他们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犀利批判、无情解构和深度透析等。一方面对他们对于现代性的大无畏批判和解构精神而感到钦佩,一方面也产生出许多的困惑??我们到底应当和应当从中学习和得到什么?因为在它们那里,我们除了了解到现代性的种种弊端,并没有能够看到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对于现代性的破坏,也许比现代性可能给我们带来的破坏与问题还要可怕。从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正是由于这种后现代主义仅仅具有的解构性和破坏性,而没能提出对于未来社会和人类生活逻辑有价值的建议性意见,我们不得不对他们持有相当的保留态度。然而,现在我们高兴地发现,在当代西方,尤其是美国,还有一种自称为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的流派和学说,他们对于现代性的批评具有相当的深刻性,引人深思,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仅从事批判与破坏,也从事建构,并且提出了对于世界的未来富有想象力的建议,使得我们能够从中有所借鉴。

    作为后现代主义者,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与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在拒斥“现代性”方面有许多相似与共通之处,例如,他们都解构在现代思维中作为中心的实体性自我(the substantial self)。他们都拒绝现代科学中的还原论的机械主义。他们都反对超越问题而为思维寻找substantial self);都拒绝现代科学中的还原论的机械主义,都反对超越问题而为思维寻找某种出发点,既所谓“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认为这是一种无用和危险的努力;他们都拒绝为理由寻找一种先行的起点或基础;他们都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级制度、家长制、全球化的现行形式、和各种形式的帝国主义,等等。

    然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也指出了自己区别于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的若干重要区别②。

    第一,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以康德的批判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强调人类与自然的根本区别,并仅仅关注人类领域。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之父怀特海克服了这种二元主义,把人类社会看作与自然世界密切相关的,并参与建构一种与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所不同的科学。

      第二,建设性和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者与同时代的哲学家一样都承认语言的特别重要性。不过,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不赞同某些广泛流传的观点,即认为语言是自我包含的和在它自身之外缺乏参照的。而是认为,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影响着我们并且表达着我们的经验。我们的大部分语言表达着这个真实世界中的其他人、动物和非动物性的客体。我们所说的东西当然深深地受到我们的历史和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但他们也受到在我们之上的其他东西的影响。

    第三,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寻求某种世界观作为霸权的努力时,怀特海认为可以提供一种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在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不是霸权。

    第四,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性是以对于理性的过度信任为特征的,因此认为后现代主义应当抛弃这种信任。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张对于理性的深度使用,主张发展假设并且证实他们。他们相信人们所探寻的相似的故事应当是尽可能合理的。可靠性和统一性是极为重要的和应予考虑的,当然,只有到思想的可应用性和对于整个事件的适用性被建立以后,思想才能被接受。

      第五,尽管怀特海与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一样,认为现代哲学通过限制哲学的权利来达到确定性的努力已经失败,但他们并不希望达到极端的相对主义的结论。他们相信在人类经验中有一些无法逃避的因素,也相信思维的方式是有意义的,承认他们比否定他们要好。假设在我们的行动中有一种与信仰相关的哲学比没有要好。

      第六,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于某些在现代性看来是不确定的生活方式。他们倾向于从整体上否定现代性,包括它们推行普遍原则的努力。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赞赏前现代思维中所包含的较多的整体性特点,不满由笛卡儿和康德所强化于西方现代思想中将精神与身体二元分离的思想。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许多前现代的社会在鼓励个体在思想和行动中的独立性方面是非常不够的,为此他们赞赏现代社会中鼓励个人权利的努力。尽管他们认为怀特海所提供的对于现实的理解方式与传统社会的思维模式之间有许多联系,但是他们相信,当今世界需要从各种思想资源中寻得对于现实的新视野和新思路,而不是对于历史的简单地重复和继续。他们们强调在不同传统的成员之间,在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开展对话,以便趋向一种新的、更具有涵盖性的世界观。它会比今天统治着人类的思想给以生活以更好的指导。

    就其思维方式而言,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坚持认为,人类需要一种综合性的方式来理解他们自身和他们所处的世界,为此他们立足于发展和发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探索一种在碎片的世界里寻找统一性的道路,倡导一种新自然主义,希望能在人类与自然之间、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找到一条和谐发展之路。他们不仅一般地关注社会问题,还尤其关注生态经济与社会福祉。他们高度重视人类社群对于人类存在的重要性,呼唤那些有利于社群的经济发展,而不是有害甚至有可能摧毁他们的经济政策。他们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呼唤那些能够保持与自然的长期共处关系的经济政策。等等。

    我们赞赏后现代主义者在上述许多问题上的积极立场,但由于当今世界极为复杂,我们也还有一些问题愿意与后现代主义者共同探讨。我于20018月访问了美国艾得蒙顿过程思想研究中心,这是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的最重要基地。我当时曾经应邀做了一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过程思想研究》的英文演讲,其中对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已经得到解答,有些至今仍然存疑,不妨在这里再次提出以便进一步探讨。

    第一,现代精神是否都已过时?我们今天的世界能够说已经真是一个后现代的世界?我们能否说现代性仍然是我们的时代正在发展的方向?实际上我们好像看到,今天的世界不论是在精神方面还是在实际方面仍然在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如果真是这样,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的现实基础?

    第二,后现代主义是否也适用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多大的范围内和多大的程度上是适用的?后现代主义对于当今世界是否具有普适性的意义?或者它们仅仅适用于发达国家?

    第三,我们如何才能以一种更加合理和更加易于为西方主流社会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批评、解构以至破坏现代西方社会?如何才能把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他们的主张运用于实践?

    第四,我们高度赞扬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他们的积极态度,但我们是否有可能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将其与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者区别开来?我们如何才能克服或减弱后现代主义尤其是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极端性和否定性呢?

    第五,我们注意到,不少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都有宗教的或神学的背景。如果离开了宗教,过程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还有意义吗?当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的创造性本质,是否一定还要把后现代主义与宗教或神学联系起来?

   五、当代中华民族的反思与超越

    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华民族如何走出现代化的“围城”,恰当地为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定位?这是我们应当认真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借鉴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思想成果,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这里简要提到以下几点。

    其一,应当批判性地反思我们的现代化观念,全面把握现代化的本来内涵。过去我们对现代化理解有两个比较根本的缺陷,其一是很大的程度上脱离了现代化的本来含义,仅仅看到其现实的和器物的方面,把现代化简单等同于工业化、农业化等,将现代化实体化、物质化、产业化,忽视了其思想内涵和制度方面。其二是看作西方社会的专利,将其地域化、方位化,等同于西方化、美国化等,看作对于西方发展道路的一种简单的学习与照搬。现在看来,我们应当在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的统一中理解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价值取向,并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其二,立足于全球化的背景探寻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现代化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为此我们应当坚定不移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尤其应当看到的是,当今时代的现代化又有了自己的全新国际背景与时代特点,具有了全球化的丰富内容。全球化代表着现代化发展的全新阶段,也应当成为我们考察当代中国发展方向中的重要内容。

    其三,积极发挥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当代意义。现代化既不是同质化更不应当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民族性。西方一些思想家为了解决现代化中问题,努力从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找寻后现代的思想资源,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离后现代更近。我们过去则无端地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资源,这不能不是历史的教训。中华民族的现代化的特色既依据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也依赖于在新时期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现代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四,特别注意研究和预防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尽可能减少其中的成本与代价。这是后现代主义给我们提供的最重要启示。科布教授曾经指出,他相信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提供了真正有利于减少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所带来的痛苦,并且导向一种真正的持久利益。他还认为,这种研究也应当在中国开展起来。仅仅报告从经济增长中的所得而不计算这种增长的代价,这不是好的经济学,也不是好的政策。而“现代”正是如此。人们不能等到代价已经无法控制了才去注意它们。这种共同意识不应当是后现代主义者的独有财产。应该说,中国现代化的后发优势正是也只能在对于世界现代化历程中有益经验的积极吸收和对于失败教训的自觉克服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和实现,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理展开与成功推进也必将为世界现代化在21世纪的发展做出自己所独到的积极贡献。

   

    (本文为作者在20026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价值哲学与过程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大会发言)

      The Weicheng (Fortress Besieged) of Modernization

      and Its Overcoming

??On the Values Choice of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and its Revelation

    There is a special background for the meeting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with Western postmodernists----the common attention to the modernization. But each of them has their own social foundation, research angle and keystone in their research to modernization. These paper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Weicheng (Fortress Besieged) phenomena and the Weicheng phenomena about modernization; secon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modernization and its double value characteristics; third, the main ideas of postmodernism and their enlightenments combining with some puzzles to them; forth, the reflection and overcoming for Chinese nationality to their modernization way.

    

    本文作者: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哲学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430074,电话/电传:027-87882755H);电子邮件:kouyang@whu.edu.cn, kouyang@hust.edu.cn

① 参见拙文:《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江汉论坛》2001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2期。

② 参见欧阳康:《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全球化??访访美国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科布》,《世界哲学》2002年第3期。